为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引领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7月18日,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围绕实践调研、红色教育、企业走访、文化体验及实践交流等方面展开,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实干本领,厚植爱农情怀,在乡村大地上找问题、寻对策、创平台,以实际行动彰显青年风采,用实干担当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

校县携手谋发展,青春聚力促振兴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永珍王府新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会,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会上,巴彦查干乡综治中心主任刘阳详细介绍了当地从抗洪重建到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重点阐述了民族文化与坚韧品格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实践队指导教师邢宇佳、贺俊杰表示,将通过学科优势与地方资源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双方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成共识,共同探索"高校+乡村"协同发展新模式。实践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服务基层中增长才干,让青春智慧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观抗洪史卷悟团结伟力 访草原文脉承古今丹心
实践队的脚步穿梭于历史与文化之间,在不同的场景中收获着同样深刻的感动。抗洪纪念馆内,1998年的抗洪记忆通过照片、实物与影像缓缓铺展,斑驳的日记、抢险的瞬间、《生命堤坝》的镜头,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在震撼中读懂危难时刻的团结伟力,暗下决心以顽强拼搏的担当奔赴新时代。
转身走进杜尔伯特王府民俗博物馆,古朴建筑中的复原场景与文物静静诉说着蒙古族的过往,从游牧生活的智慧到王府起居的细节,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文明的印记。再至巴彦查干敖包前,垒石铭刻先民智慧,哈达缠绕千年礼赞,队员们在此与历史对话,触摸民族文化的深厚根脉。




观石油印记悟精神传承,溯工业脉络明时代担当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带补丁的工装裤与“跳进泥浆池”的雕塑交相辉映,“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仿佛穿透时空;油田历史陈列馆中,泛黄的勘探图纸、老旧的抽油机模型,静静铺展着从荒原拓荒到年产千万吨的奋斗长卷;石油馆内,智能开采模拟系统则让工业遗产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别样火花。从铁人精神的震撼到产业迭代的感慨,队员们一路触摸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脉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读懂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的厚重分量。




聚焦产业调研,把握创新动态
实践队在大庆风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调研中,深入了解了页岩油开发中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路径,从污水处理到循环复用的完整体系,处处彰显着绿色开发的理念与创新。透过这套成熟的技术架构,能清晰感受到背后对“守护每一方水”的执着追求。这份融入技术细节的责任与坚守,让队员们对水资源与能源产业的共生关系有了更深体悟,也将这份绿色担当悄然印在心上。




篝火燃情牵乡韵,青春聚力践初心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大庆市东吐莫镇举办篝火晚会。活动伊始,老师们点燃篝火,拉开欢乐序幕。随后,村民与实践队师生相继带来独唱、诗朗诵、对口相声等精彩节目。最后,实践队指导教师邢宇佳作总结发言,宣布此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此次篝火晚会搭建起实践队与当地群众的交流桥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情谊。队员们在活动中汲取温暖与力量,更加坚定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让青春在乡村大地上绽放绚丽光彩。



学思想赴基层,化理论助振兴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举办座谈会暨成果汇报会,杜尔伯特县巴彦查干乡综治中心主任刘阳及实践队师生出席。实践期间,队员走访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调研作物生产情况,并在农产品质量检测、电商推广、民族特色文化宣传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还与当地企业及少数民族自治县达成合作意向。此次实践中,队员从当地抗洪救灾事迹中汲取“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更在大庆石油精神与铁人精神的感召下,将理论知识化为实干行动,既提升专业能力、深化民俗理解,更以青年担当续写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本次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与亲身体验,不仅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实践与生态保护成就有了深入了解,也对民族团结进步和草原奋斗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下一步,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将积极参与校地共青团合作,依托专业所长,在实践中助力搭建民族交流平台,主动增进文化认同,努力成长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力量。(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