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赤诚之心动身,载实践真知返程。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员们步履不停,用真切体验镌刻难忘记忆,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所见所感,共同回味这段旅程中的触动与成长的印记。
周莹莹
当车轮驶离大庆,后视镜里的油田井架渐渐模糊,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场跨越齐齐哈尔与大庆的三下乡之旅,早已在我心里刻下了比夏日阳光更炽热的印记。作为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的学生,我带着实验室里的严谨与好奇踏上这片黑土地,却在田间地头的泥土里、在老人们的皱纹里、在工业车间的轰鸣里,读懂了比方程式更厚重的“成长”。从实验室到车间,从课堂到大地,从历史到如今。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车间里的仪表盘、田埂上的农作物、博物馆的展柜、老人的笑脸……这些画面串联起的,是一场关于“扎根”的旅程。这场三下乡,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在知识与大地的碰撞中、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逐渐清晰的方向。

闫泽铭
“三下乡”像是一场带着泥土气息的成长课,让我们走出校园,重新理解“实践”二字的重量。这次旅途,全队400G+的素材,30人的队伍,25款推送,21条视频,1场直播,2个目的地,7个日夜更迭,1颗赤诚之心,无不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和蜕变。数字会随着时间模糊,但瓜果作物的清香、稻田里的蛙鸣、伙伴们额头的汗珠,还有那颗始终滚烫的赤诚之心,会永远清晰。这段日子不算轰轰烈烈,但却像田里的庄稼,扎实地在心里扎了根——让我们更懂得脚下的土地,也更清楚自己该往哪里走。

时圣佶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黑土地——齐齐哈尔。这次以实践者身份重走家乡路,让我对这片黑土地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在齐齐哈尔,扎龙湿地的鹤影与苇浪共舞令人沉醉,田间地头农民们劳作的背影诠释着最朴实的坚守,北大仓酒文化馆里醇厚的酒香与创业故事交织成独特的记忆。这里既有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又有传统产业的创新传承,更蕴含着生态保护的远见卓识;在大庆,大庆石油馆里"铁人精神"的传承令人动容,九八抗洪纪念馆中军民团结的抗洪史诗让人肃然起敬,夜幕下的篝火晚会上,大家的热情歌舞与满天星光相映成趣。
这次实践,我走出校园舒适圈,从不同视角重新认识家乡周边区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吴晓霏
三下乡的经历,如同夏日里的一阵清风,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刻的感悟。走进乡村,我感受着田野的辽阔与生活的本真。与村民交流,他们眼中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令我动容。在支教的课堂上,孩子们追逐知识的眼神比盛夏的阳光更炽热,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汲取了纯粹与活力,参与乡村建设,每一滴汗水都化作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们以微薄之力,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这次三下乡,让我更加懂得当下生活的可贵,也知晓了要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力。它会成为我记忆中一抹鲜亮的色彩,激励我不断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朱祥瑞
回首望去,三下乡的旅程正缓缓收束,那些在齐齐哈尔与大庆留下的足迹,像散落的珠子被时光串成了完整的链。曾走进现代化的牧场调研,看牛舍的科学布局、饲料的精细配比,才知一杯好奶里藏着多少产业链上的用心;也曾在敬老院的屋檐下,听那些浸着岁月的家常,感受时光沉淀的温暖。从晨光里的出发到暮色中的整理,这些片段交织成一路的印记,不张扬,却扎实。
伴随着行程的结束,心里被一种沉甸甸的感悟填满。三下乡从来不是浮光掠影的路过,而是让我们真正沉下心,去贴近这片土地的呼吸。牧场里的细节坚守,会战史料里的奋斗豪情,街巷间的生活热忱,都在悄悄诉说着成长的答案。这段经历留下的,是对“责任”二字更具体的理解,是对“奋斗”一词更鲜活的认知,往后想起,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力量,清晰而坚定。

青春远征,敢闯鹤城油都;胸有丘壑,勇赴实践之约。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触摸历史,他们热忱、专注、务实、求索,不断在两座城市的肌理中感悟发展的密码,更以躬身实践诠释着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情怀。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笃定前行,为地方发展注入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鲜活动能。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