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3日,“微瑞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由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孙若曦、徐祎倩和荣绍儒组成的代表队(指导教师:韩春苗、许辉)荣获全国一等奖。自2019年该赛事启动以来,我校代表队共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是由中国化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化学实验竞赛,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是化学类全国A类竞赛。该项赛事分为地区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规模巨大,项目众多,竞争极其激烈。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445所高校的1076支队伍参赛,经过前期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七大赛区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90所高校的90支队伍晋级总决赛,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比例仅为8%。
7月4日-6日在我校举办的东北赛区比赛中,我校选送的三支队伍中孙若曦、徐祎倩和荣绍儒组成的“壹夕壹荣队”(科普实验,指导教师:许辉、韩春苗)和姜北、段博文、徐麒晔组成的“珠光似霰”队(创新实验,指导教师:张艳红、秦川丽)均荣获东北赛区一等奖,由刘宣含、田华春、白峻语组成的“乳光明似夜中星”(改进实验,指导教师:孙立国、秦川丽)获东北赛区二等奖。“壹夕壹荣队”代表黑龙江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并斩获一等奖。



获奖作品为光与时间魔法的奇妙碰撞——追寻长余辉寿命的足迹的科普实验,该实验项目以生活中的光为切入点,以发光寿命在人眼可识别范围内(>100 ms)的长余辉材料作为展示媒介。通过探究三聚氰胺与苯二甲酸在水介质中的自组装,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寿命长、亮度高的有机长余辉材料,因其合成方法简单、原料便宜易得、实验现象明显且重现性高,非常适合作为科普主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探寻发光现象,创新设计趣味动画、“光辉涂鸦”等新型科普模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做,点燃人们探究化学世界的热情;借助Bilibili、抖音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拓宽化学知识的普及范围。针对具有不同年龄和知识结构对象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科普内容设立了多个独立互动模块,“量体裁衣”,力求获得“覆盖面广、接受度高”的效果,让发光寿命真正贴近生活、走向大众。


值得庆贺的是,本届东北赛区竞赛及相关交流展示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化建设与平台等多方面的成绩,多方位呈现了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必将对我省化学及相关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一直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育人理念,不断摸索实验课程、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今后学院将积极推广竞赛获奖作品向实验教学转化,不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供稿)